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 高校招聘 > 招聘信息列表

广东海洋大学2024年招聘博士后公告

来源:高校网 | 发布时间:2024-06-13 00:40:56 |  访问:279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海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建校至今,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水产和海洋科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博士后是我校科研生力军以及学校培养、遴选优秀青年师资的重要来源。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广东海洋大学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加盟,共享发展、共创辉煌!

一、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一)水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水产学科建设。水产学科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渔捞科和养殖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学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高峰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支持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有包括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27个国家、省(部)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仪器总值1.12亿元。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6人,其中,珠江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6人;正高级职称44人、副高级35人;87人具有博士学位。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2项,总经费1.2亿元;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8件,科研奖励17项。

水产学科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东京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60余所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育人机制。与广东恒兴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通威股份公司、海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引领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渔业人才。

水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合作导师46名,主要围绕南海水产生物种质创制与增养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南海现代海洋牧场装备与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开展研究。

(二)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6年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广东省海洋科学珠江学者设岗学科,2011年获得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项目,2022年获批海洋科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立足广东、深耕南海,针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需求,探究海洋多尺度过程和环境演变机理,发展海洋立体监测和灾害预报技术,开展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培养交叉为特色的高质量海洋人才,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

学科拥有一支由特聘院士、海外杰出学者和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98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40余人。学科建有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21个省厅级教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实验室总面积5536m2。近三年,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在《naturereviewsneuo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journalphysicaloceanography》等国际权威期刊及top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合作导师25名,主要围绕广东近海海洋环境变化、海洋生态安全、防灾减灾、海洋资源紧缺等方面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研究。

二、博士后招聘条件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

2、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4、具备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5、本校博士毕业生不能申请进入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

三、博士后招收类型

(一)师资博士后。聘期2年。期间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良好及以上的,视相关学院学科发展情况留校工作,并按照当年学校人才引进条件及待遇标准给予薪酬、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各项支持。考核合格的,按规定出站,自主择业。

(二)科研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期考核优秀的,可转为师资博士后,出站留校按师资博士后规定执行。

?师资博士后:海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博士毕业,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高水平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符合学校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经考核具备我校专任教师潜力的全职博士后。

?科研博士后:海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博士毕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高水平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综合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符合学校学科建设需要的全职博士后。

四、薪酬待遇及政策支持

1、薪酬待遇:年薪不低于40/年(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及省、市政府财政政策补贴)。期满考核优秀者,另发放一次性校内绩效工资5万元;考核良好者,发放一次性校内绩效工资2万元;

2、科研绩效:在站期间平等享受学校对科研立项、著作、论文、成果、专利等的科研奖励政策;

3、职称评审: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职称相关文件参加职称评审,不占用所在单位的指标;

4、项目支持:学校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申请博士后各类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包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人才基金资助计划;

5、生活支持:学校按规定为博士后购买五险一金;为博士后提供周转房,具体办法按学校相关制度执行;学校协助办理博后人员子女入园入托。

五、招收计划

详见附件

六、招收流程

本招聘常年有效,申请人可随时联系我校相关单位提出申请。符合条件且有意向应聘者,请先和合作导师联系,并将应聘材料发送至以下邮箱:gdoubsh@gdo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博士后+申请人姓名+流动站名称+研究方向(合作导师))。如符合聘用需求,工作人员将与应聘人员进一步联系并组织面试。

应聘材料应包含:

1、个人简历(含个人基本信息、教育与工作经历、博士期间科研情况、参与或主持的项目、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

2、学历、学位证书(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满足博士毕业要求的证明,国<>;外获得学历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及身份证复印件(外籍人员提供护照);

3、能够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文件和材料(成绩单、代表性成果全文、获奖证书等)。

个人应聘材料信息务必真实准确,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应聘资格。

七、联系与咨询

应聘者如需全面了解招聘信息,可联系流动站及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联系人咨询。

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系方式

流动站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工作邮箱
水产朱老师0759-2383373zhuxwen@gdou.edu.cn
海洋科学郭老师0759-2396056guoxqg@163.com

2、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人:石老师

电话:0759-2383281

邮箱:gdoubsh@gdou.edu.cn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

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遇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政策、规定发生调整,按新政策、新规定执行。

本公告由广东海洋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附件:招计划.docx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www.gdou.edu.cn/info/1094/65818.htm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推荐:更多 请关注 今日招聘官方微信公众号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 责任编辑:高校小招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今日招聘"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今日招聘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今日招聘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未经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 招聘网版权所有 2007-2018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4 公司招聘招人好网站,就在招聘网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浙B2-20080178-14